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源头,也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纽带。她像慈爱的母亲,用甘甜清澈的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人们。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“母亲河”,人们对她怀有深深的感恩与敬畏。我原以为,这份情感只是一种依恋和怀念,但在印度旅行时,我发现这里的“母亲河”恒河,在人们心中远不止感恩那么简单,而是他们生命与信仰中不可分割的核心,是对来世幸福的全部寄托。
在印度,恒河不仅是养育他们的河流,更是被视为圣河。印度教徒认为,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——甘伽女神的化身,而守护她的正是至高无上的湿婆神。恒河是通往“天堂”的阶梯,印度教徒一生的愿望就是能亲自饮上一口恒河水,在河中沐浴,死后骨灰撒入河中,从而洗净罪孽,灵魂升入极乐世界。虽然恒河的上中下游都有信徒进行祭祀和骨灰撒放,但最神圣、最受向往的地方,是位于北方邦的瓦拉纳西。
展开剩余73%瓦拉纳西意为“光明之地”,是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。这里不仅是湿婆神的圣城,也是耆那教上师的诞生地,还是释迦牟尼首次讲法之地——鹿野苑。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,首先在鹿野苑为五位侍从讲解“四圣谛”,阐释人生之苦与解脱之道。从那时起,佛教逐渐传播开来,鹿野苑成为佛教的重要圣地。唐代高僧玄奘取经时,曾在此目睹佛教的鼎盛景象。虽然后来因战乱和外族入侵,佛教在印度逐渐式微,但瓦拉纳西依旧是印度教、耆那教和佛教三教的圣地。
如今的瓦拉纳西,有1500多座供奉湿婆神的庙宇,每年吸引百万信众来此沐浴祈福。城市本身却显得拥挤而杂乱,街头牛、狗、猴子与人群混杂,空气中弥漫着烟火与尘土。许多来自全国的老人选择在此等待死亡,他们相信死后能在此火化、骨灰撒入恒河,便能进入天堂。
恒河西岸有64座祭坛,供信徒沐浴祈祷。岸边最显眼的,是不断燃烧的火葬台。富裕的人家会用白檀木焚烧亲人的遗体,并用鲜花和彩色布料装饰。尸体通常先浸入恒河,再抬上柴堆点燃。在火焰中,亲属们诵经祈祷,最后将骨灰撒入圣河。未满五岁的孩子和自尽者则不火化,而是直接放入河中漂流或沉入水底。
我们抵达瓦拉纳西的当晚,正好观看了著名的恒河夜祭。人山人海的信众汇聚在达萨梅朵祭坛,夜空中灯火辉煌,祭歌与梵音回荡。七位年轻的婆罗门祭司手执法器,在鲜花与香火间虔诚祈祷,场面庄严神圣。人们向恒河和湿婆神献上感恩之礼,最后将河灯放入水面,随着微波缓缓漂向远方。
第二天清晨,我们乘船观赏恒河晨浴。黎明时分,河岸已经有人在河中浸泡、洗涤,尽管水质早已混浊,甚至旁边就是火葬场,他们依旧毫不在意。对印度教徒而言,恒河水始终纯净神圣。有人说:“西方是赎罪文化,中国是享乐文化,而印度是苦感文化。”在印度人的信仰中,贫穷和苦难都是前世注定的,死亡反而是进入天堂的契机。因此,他们少有怨恨与恐惧,而是安然接受。
清晨的恒河,河面宽阔平静,两岸风光各异。右岸是王族的行宫,左岸是水草丰茂的湿地。虽然天气阴霾未能如愿看到日出,但河上的景色依旧让人心生敬畏。
在恒河夜祭与晨浴的亲眼所见中,我逐渐明白:或许正是恒河孕育了神灵,也或许是信仰赋予了恒河神圣的意义。她成为了凝聚印度民众的精神力量。几千年来,无论外族如何更替政权,印度民众始终顺从,因为他们心中有恒河,有来世的希望。
对比之下,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源自血脉与传统,而印度的民族精神则深深扎根于恒河与宗教。这,正是两国文化最大的差异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